中华书局 简介
简介

  中华书局 以编印新式中小学教科书为主要业务的出版机构之一。1912年1月1日在上海创立,创办人为陆费逵。初系合资经营,资本二万五千元,以编印新式中小学教科书为主要业务。1913年设编辑所,陆续编辑出版《中华教育界》、《中华小说界》、《中华童子界》等杂志和大型汉语工具书《中华大字典》。1915年改为股份有限公司,自办印刷所,增设发行所;翌年资本增至一百六十万元,职工达千余人,继商务印书馆之后成为国内第二家集编辑、印刷、发行为一体的出版企业。1917年,因资金周转不灵,几至停业。经多方设法,营业重获发展。此后,除编印出版教科书和各种图书杂志外,还于1929年创办中华教育用具制造厂,制造教学文具仪器;1932年扩充印刷所,1933年在九龙新建印刷分厂,1935年在上海澳门路建成印刷总厂,购置先进印刷设备,既印本版图书,也承印地图、邮票、香烟壳子以及政府的有价证券、钞票、公债券等。

  到1937年春,资本扩充至四百万元,在全国各地和香港、新加坡开设四十余个分局,年营业额约一千万元,进入全盛时期。

  中华书局[1]在开业之初出版发行的杂志风行一时,号称“八大杂志”,有《中华教育界》、《中华小说界》、《中华实业界》、《中华童子界》、《中华儿童画报》,《大中华》、《中华妇女界》以及《中华学生界》。其中梁启超主编的《大中华》在社会上颇具影响。黎锦晖等主编的《小朋友》创刊于1922年。其他杂志还有,《中华英文周报》(1919年创刊)、《新中华》(1933年创刊)等。

  抗日战争爆发后,陆费逵赴香港,成立驻港办事处,掌握全局重要事务;上海方面由常务董事舒新城等主持日常事务,设在公共租界的印刷总厂以“美商永宁公司”的名义维持营业。1941年7月9日,陆费逵在九龙病逝。随后太平洋战争爆发,领导核心内迁,在重庆设立总管理处。此间,仍然印制教科书,编辑出版各种图书杂志。抗战胜利后,总管理处迁回上海,印制教科书的业务虽迅速恢复,但图书杂志出版业务逐渐陷入困境。

  从创立至1949年的三十七年间,先后编印出版了《四部备要》、《古今图书集成》、《辞海》、《饮冰室合集》等重要书籍,卢梭《社会契约论》、达尔文《物种原始》等重要译著,以及几十种杂志,在学术界颇有声望。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1954年5月,中华书局实行公私合营,总公司迁至北京,同时在上海留有中华书局上海办事处,1958年改组为中华书局上海编辑所。同年,国务院古籍整理出版规划小组成立,中华书局被指定为该小组的办事机构,成为整理出版中国古代和近代文学、历史、哲学、语言文字图书及相关的学术著作、通俗读物的专业出版社,承担着国家级古籍整理的基本项目。历经20年时间,组织整理、出版的“二十四史”及《清史稿》点校本,被公认为新中国最伟大的古籍整理工程。相继编辑出版了《全上古三代秦汉三国六朝文》、《先秦汉魏晋南北朝诗》、《全唐文》、《全唐诗》、《全宋词》、《古本小说丛刊》、《甲骨文合集》、《殷周金文集成》、《资治通鉴》、《文苑英华》、《太平御览》、《永乐大典》、《册府元龟》、《清实录》、《光绪朝朱批奏折》、《中华大藏经》等一大批古代文史哲经典文献。陆续推出的重点丛书如“中国古典文学基本丛书”、“历代史料笔记丛刊”、“二十四史研究资料丛刊”、“中国古代地理总志丛刊”、“中外交通史籍丛刊”、“中外关系史名著译丛”、“中华史学丛书”、“中国近代人物文集丛书”、“中国近代人物日记丛书”、“新编诸子集成”、“中国佛教典籍选刊”、“道教典籍选刊”、“理学丛书”、“学术笔记丛刊”、“古逸丛书三编”、“清人书目题跋丛刊”、“中国古典名著译注丛书”等,为学术研究提供了大量的基本典籍。中华书局还出版了梁启超、王国维、顾颉刚、陈垣、王力、钱钟书等著名学者的学术著作;中华书局编辑出版的学术集刊、文史类期刊《文史》、《文学遗产》、《书品》等,在学术界、读书界、教育界有着广泛的影响。

  近年来,在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普及工作方面,中华书局进行了不懈的努力,先后出版了《左传译文》、《论语译注》、《孟子译注》、《庄子今注今译》、白话《资治通鉴》、白话《续资治通鉴》、《通鉴故事百篇》、《新编千家诗》、简体横排本《二十四史》、简体横排增订本《全唐诗》、《全宋词》,以及1981年创刊的《文史知识》、1998年复刊《中华活页文选》(成人版、高中版、初中版、小学版)等,为提高全民族的素质尽一份力。

  在传统学术和古籍整理方面,中华书局拥有雄厚的人才资源,已故著名专家学者如陈乃乾、徐调孚、宋云彬、杨伯峻、马宗霍、金灿然、赵守俨等,在中华书局的发展过程中起过巨大的作用。现有工作人员中,高级职称占27%,享受政府特殊津贴的专家20人,绝大多数是学有专长的专家,其中周振甫、李侃、傅璇琮、程毅中等先生在古籍整理及学术研究上均卓有建树。中华书局以她一流的作者、一流的编辑出版人才和高质量的出版物享誉海内外,是最能代表中国古籍、学术著作出版水准的出版社。

  中华书局官方网站:http://www.zhbc.com.cn/

  中华书局于民国元年(1912年)创办于上海,1954年迁至北京,曾长期在王府井北大街的原中国文联大楼内办公,与商务印书馆同处一楼。1997年迁至位于丰台区太平桥西里的独立办公楼。中华书局是我国整理、编校、出版古籍读物的权威出版机构,在国内外知名度颇高,影响深远。

  中华书局的创办人陆费逵,出生于出版世家,其祖父曾担任过《四库全书》总校官。清宣统年间,陆费逵在上海“文明书局”任职时,被商务印书馆用高薪挖走,委以出版部部长。当时,废除私垫,兴办新学的呼声很高,孙中山领导的推翻清朝封建王朝的革命运动,也如火如荼,民国政府建立在际。陆费逵以出版家的远见卓识,认清了这一形势,提出革新教材,重编一套适应新形势的教科书的建议,并联络一批同道者,着手编出了一套小学国文、算术、历史、地理的新课本教材。但其时主持商务印书馆出版的一些负责人,思想保守,对新的革命形势抱悲观态度,惟恐新教材不被世人接受,经济受损,否定了陆费逵的建议。加之陆费逵早已不满足寄人篱下之地位,于是,1912年,辛亥革命甫一成功,民国始建,陆费逵便联络了原商务印书馆的一批同仁,宣布脱离商务印书馆,成立了中华书局,并自任中华书局总经理。

  中华书局一成立,当即出版了《中华新教科书》,为辛亥革命成功后,普遍改制的学堂提供了各类新教材,受到各地欢迎,一时供不应求,中华书局一炮打响。这时,商务印书馆追悔莫及,也赶紧编印新教材,与中华书局展开竞争。上海“世界书局”等出版机构,也纷纷加入出版教科书的竞争行列。各家都在编辑出版中,力求精善,减低定价,争夺市场,这无形中促进了新教材的革新和普及。此后,中华书局又在编印工具书、辞书及整理古籍书方面,投入精兵强将,成绩斐然。他们于民国初年出版的《中华大字典》、《辞海》、《四部备要》、《图书集成》等辞书、工具书,编校严谨、印制精善,后经多次修订,已成为我国出版史上的经典之作。

  在解放前的数十年里,中华书局和商务印书馆,在激烈的竞争中,艰难的生存,对我国的文化、教育事业,起到了积极的促进作用。解放后,国家为更好的发挥这些老字号出版机构的作用,于1954年,将中华书局和商务印书馆同时迁来北京,以他们各自的传统优势,进行了合理调整,在主营业务上进行了科学分工。1957年,中华书局与在京的古籍出版社合并,主要承担起中国古代文学、历史、哲学、语言文字学和各类历史资料的编校、整理、出版。建国50年来,中华书局在这方面,做出了重要贡献。他们出版的各类古籍和学术著作数万种,已成为国内外研究中华文化、历史的珍贵资料。改革开放20年来,中华书局扩大经营业务,在保持传统优势的主业下,出版了大量文史哲和外国研究中国的专著普及读物,受到了广泛好评。在新的文化市场竞争中,取得了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双丰收。

  与商务印书馆类似,台湾也有一个台湾中华书局,台湾中华书局值得一提的出版品是翻译英文小说《飘》(乱世佳人)及它的续集,也曾出版过《大英百科全书》的繁体中文版,不过近年把店面关闭,只留下办公室及存书仓库






相关图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