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大学出版社 简介
出版社简介

  1979年,教育部批准成立北京大学出版社,恢复了北大出版社建制。

   恢复建制以来,北京大学出版社始终贯彻落实党的出版方针,把握正确导向。本着"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的宗旨,坚持"为教学科研服务、为培养人才服务"的方针,努力实现"学术为本、创建一流"的目标。依靠北京大学雄厚的教学科研力量,同时积极争取国内外专家学者的合作支持,出版高水平的高等教育教材和学术著作。

  北大版出版物获得各类各级奖励六百多种次,并且连年都获大奖,为北京大学出版社赢得了高质量、高水平、高品位的良好声誉。

  北京大学出版社前身为1902年设立的京师大学堂译书局和编书处,著名翻译家、思想家严复担任译书局总办。1917年成立出版部。曾出版《北京大学日刊》、《国学季刊》等有广泛影响的刊物和中国社会主义青年团中央的机关刊物《先驱》,还出版了李大钊、张润之的《中国国际法论》、杨昌济的《西洋伦理学史》、黄节的《诗学》、钱玄同的《文学学音篇》、梁漱溟的《印度哲学概论》等一批著名学者编写的教材和学术专著。1952年,北大出版部撤消。1979年,教育部批准成立北京大学出版社,恢复了北大出版社建制。

  ◆出版物主要负责人(2007)

  社 长:王明舟

  社长王明舟副社长:张文定、孙晔

  总编辑:张黎明

  副总编辑:张文定(兼)、杨立范
办社宗旨

  恢复建制以来,北京大学出版社始终贯彻落实党的出版方针,把握正确导向。本着“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的宗旨,坚持“为教学科研服务、为培养人才服务”的方针,努力实现“学术为本、创建一流”的目标。依靠北京大学雄厚的教学科研力量,同时积极争取国内外专家学者的合作支持,出版高水平的高等教育教材和学术著作。这些教材和专著不仅基本上满足了北京大学教学科研的需要,还大量为其他高校和科研机构广泛采用。半数以上的专著涉及新兴学科或前沿研究课题,有力地推动了科研的发展和本校师资队伍的建设。

   北大出版社坚持社会效益第一,为全党、全国工作的大局服务,出版了一批对党和国家的重大战略决策起重要参考作用的高水平的学术著作;坚持面向大教育、面向大科技和面向经济建设的组稿原则,不断推出高水平的学术著作和前沿、边缘学科著作。

  北大出版社强调学术创新和文化积累,注重出版物内容的高质量,尤其注重组织高水准的原创性、开拓性著作。先后出版了《全宋诗》、《北京大学数学丛书》、《中国文化大观系列》、《文艺美学丛书》、《北大院士文库》、《学术史丛书》、《北大名家名著文丛》、《胡适文集》等三十余个系列的丛书套书以及一大批国际学术会议文集,受到学术界的欢迎,在海内外产生了广泛影响。
所获奖项

  北大版出版物获得各类各级奖励六百多种次,并且连年都获大奖。

  《东晋门阀政治》获1993年首届国家图书奖

  东晋门阀政治 《中国文学简史》获1997年国家图书奖的提名奖

  《全宋诗》荣获1999年国家图书荣誉奖和1996年中国图书奖

  《比较法研究》获 1999年国家图书奖

  《国际标准汉字大字典》获2000年首届国家电子出版物奖提名奖

  《十三经注疏》获2001年国家图书奖提名奖

  《电脑学校4》获 2002年第二届国家电子出版物奖

  1993年首批被中宣部和新闻出版署授予全国优秀图书出版社称号。

  1994年,北大出版社被评为全国教材建设先进集体,国家教委表彰的“先进高校出版社”
对外交流

  北大出版社积极对外开放,与世界上一流出版社开展了广泛的版权贸易合作。截止到2002年底,对外转让和引进版权双双超过500种,是向外转让版权最多的出版社。在引进图书版权上以质量水平高、社会效益好,受到有关方面的好评。
规模现状

  经过二十多年的建设、发展,北大出版社的编辑、出版、发行能力、管理水平和综合经济实力有较大的增强。目前编辑部门下设经济管理、政治法律、文史哲三个事业部,理科、汉语、外语、职教与工科四个编辑室,基础教育中心,电子音像部。行政部门下设办公室、总编室以及对外合作部。此外还设有出版部,信息部,市场发行部,财务部以及美编室、质检室和校对科。

  2002年产值3.0亿、实现销售收入1.8亿,出版图书超过1000种次。 北大出版社还努力利用现代高科技手段,出版新型出版物。目前音像制品已达300多种,电子出版物约270种。其中不少品种常居市场销售榜首。
未来发展

  北大出版社的下一个发展目标是,到21世纪初建成能够出版高水平、高质量、高层次的学术著作和大学教材,拥有一支一流的作者和编辑队伍,具有雄厚经济实力、现代出版手段、良好社会服务功能和科学高效的运行机制及管理水平,具有北大出版社自身特色的世界一流的大学出版社。






相关图书